据环球网报道,近日美国在军事行动中对全球定位系统(GPS)信号进行了系列操作,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这一举措让人不禁思考,如果美国真的切断GPS服务,全球军事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剧变?尤其是在如今战争越来越依赖导弹精准打击的背景下,这项操作可能会对各国导弹系统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?
在现代军事战略中,GPS系统无疑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。自20世纪70年代起,由美国国防部主导的GPS项目开始研发,经历了漫长的技术积累和优化。1978年,第一颗原型卫星成功发射,标志着GPS的雏形诞生。直到1993年,GPS系统才完成全球组网,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全球定位系统。最初,GPS的设计是为了解决传统导航系统的种种局限,其整合了多项技术成果,如TRANSIT和Timation系统。如今,GPS系统已经通过24颗卫星的运作,覆盖全球,能精确提供位置信息、速度数据以及时间信息,成为现代军事与民用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石。
在军事领域,GPS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。1991年海湾战争中,美军凭借GPS精准导航能力,以高效的打击速度完成了军事任务。短短42天,战争便宣告结束。美军的导弹和各作战单位依赖GPS精确定位敌方阵地,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精确打击,极大地减少了战斗的人员和物资损失,也让战争成本降至最低。此后,全球多个国家将GPS纳入自己的导弹制导系统,通过在导弹上安装GPS接收器,实现实时定位和飞行路径调整,使得导弹的打击精度可以达到几米之内。可以说,GPS的技术支撑,极大提高了全球军事力量的精准打击能力。
展开剩余70%然而,尽管全球多数国家的导弹系统都深深依赖GPS系统,仍有一些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科研力量和战略眼光,独立构建了不依赖GPS的卫星导航体系。这些国家,包括中国和俄罗斯,能够在美国关闭GPS的情况下,依然维持有效的军事运作。
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——格洛纳斯(GLONASS),其发展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。为了满足精确制导导弹的需求,苏联开始着手研发该系统。1976年,格洛纳斯系统正式立项。该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,其中有3颗是备用卫星,卫星分布在三个轨道平面上,且相隔120度,每颗卫星在轨道内的间距为45度,卫星运行轨道的高度约为19100公里,倾角为64.8度,整个运行周期为11小时15分钟。1982年,第一颗格洛纳斯卫星成功发射,标志着该系统进入实用阶段。尽管由于苏联解体后,格洛纳斯系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遭遇困境,导致系统建设进展缓慢,卫星寿命短,精度也一度落后于GPS,但俄罗斯始终坚持发展这一系统,并逐步克服了困难。
另一方面,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,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,最终在2018年完成全球组网,并且逐步提升精度。到2023年,北斗增强版的精度已达到厘米级,全球精度可达3.6米,而亚太地区的定位精度更高,达到2.6米。中国的军用导航系统也具备了加密功能,精度高达10厘米。与GPS不同的是,北斗系统采用了CDMA信号技术,并具有短消息和搜救功能,这些优势是GPS所没有的。北斗系统的独立运行,使得中国的导弹系统不再依赖GPS。通过北斗系统,中国的“东风”系列导弹和其他武器装备,在演习和实战训练中表现出极高的命中率,确保了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具备强大的战略威慑力。
除了中国和俄罗斯,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。欧洲的伽利略(Galileo)系统由30颗卫星组成,定位精度可达到1米,然而其部分功能仍依赖于GPS,在美国关闭GPS的情况下,伽利略系统难以独立运作。印度的NavIC系统虽然覆盖了南亚和西亚地区,但不具备全球覆盖能力。而日本的QZSS系统也主要服务于亚太地区。这些区域性的卫星导航系统,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GPS的依赖,但由于其局限性,它们无法像中俄的北斗和格洛纳斯那样,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高精度导航支持。
总结来看,GPS的全球普及为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,也同时隐藏了巨大风险。如果美国决定切断GPS信号,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导弹系统将陷入瘫痪,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也将遭遇巨大的挑战。然而,中国和俄罗斯凭借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,已经具备了应对这一风险的能力,在全球军事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。这也提醒了更多国家意识到,发展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、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任务。未来,全球卫星导航领域的竞争与合作将愈发激烈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升阳配资-安全杠杆炒股-券商配资-a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